保护公益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公益诉讼检察力量

   时间: 2024-03-01 15:22:32 |   作者: tg淘金网最新版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强调,要从始至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法治思想指引下的制度创新,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变的巨大成就中发挥了独特的职能作用。

  贵州省台江县革一镇后哨村五组村民杨昌书最近很高兴,自从附近几家污染企业被关闭后,原来不结果的枇杷树开了花结了果,又进入了花期。对杨昌书来说,公益诉讼检察是个有点陌生的专业词汇,但他知道,检察院的人前前后后来了十几次后,那几家污染企业就不冒烟了,空气中也没有了刺鼻的味道。

  污染企业所在的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主导产业为铅酸蓄电池、再生铅和配套产业链企业,但园区的入园标准不明晰,其中引进的5家企业多次超标排放,导致园区周边的村寨、学校时常弥漫着一股刺鼻气味。

  这条线索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交给贵州省检察院办理。贵州省检察院迅速成立了省、州、县三级院组成的工作专班,主动与相关行政机关磋商,就整治措施提出检察建议。

  该园区是全县纳税大户,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是检察机关在办案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收到线索之初,办案检察官担心地方政府不支持,工作不好开展,没想到,检察建议发出后,行政机关格外的重视,在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园区污染企业关停、设备拆除、原辅材料清运,并优化增设监测点位5个、兑现生态修复赔偿金60万元。

  据悉,在检察建议的推动下,针对园区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入园标准不明确等问题,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按照国内最先进工艺技术水平和环保技术水平,细化了入园条件,促进园区再生铅和铅酸蓄电池行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园区是台江县的财政纳税大户,检察机关坚持为大局服务,既依法督促行政机关履职尽责,又保障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深挖问题背后的原因,值得点赞。”台江县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聚力协作”,这一关键词在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中更是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对流动的江河湖泊、空气等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中,“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同行”一直是难中之难,“各扫门前雪”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记者了解到,最高检、各省级检察院聚焦公益受损严重、社会影响大、监督对象层级高或具有跨流域、跨区域特点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立案办理,以点带面推动问题解决。已经结案的万峰湖专案、南四湖专案就是有力例证。最高检正在办理的长江船舶污染治理专案也已取得明显成效。长江沿线港口众多,船舶污染成为顽疾,最高检以公益诉讼立案,沿江11省市检察机关同步办理关联案件530余件,推动多部门协同、全流域联动治理。

  生态环境全民共同享有,面对环境公共资源的治理难题,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从制度规定到司法实践,中国都是首创,凝聚了党委政府、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甚至全体人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强大力量。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出台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均明确要求加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

  2022年11月10日,《中国环境报》刊登了一封致歉信,信中写道:“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我公司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违反了法律和法规。我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现公开向社会诚挚道歉。”发出致歉信的是湖南省花垣县某锰业公司。该公司因尾矿库污染问题,多次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

  在花垣县“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案件中,16家铅锌浮选、冶炼和锰矿冶炼企业非法占地、毁林建房,未完成闭库治理和生态修复。湖南省检察机关对这一些企业以民事公益诉讼立案,督促其消除安全隐患、修复受损生态。

  检察公益诉讼参与环保督察整改,用法治力量保障环保督察整改落到实处,最大限度推动问题全面整改、彻底整改。截至2022年12月,检察机关在办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益诉讼案件中,针对行政机关履职后仍难以恢复公益的情形,共提起民事公益诉讼100件,向污染企业和个人索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约8亿元,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问题。

  民事公益诉讼是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的一大类型,各地检察机关积极发挥作用,对民事主体直接追责,要求其承担生态损害赔偿责任,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吉林省吉林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盗采泥炭土破坏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中,王某夫妇此前因非法开采泥炭土4.8万余立方米,被法院以非法采矿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2年5月,吉林市检察院检察长金杰在巡田时发现,此前王某夫妇盗挖的泥炭土并未及时回填修复,社会公共利益处于持续受损状态。经吉林市检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法院依法判处王某夫妇修复受损土壤、支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等费用,如不按规定期限及标准履行修复义务,需支付生态修复费用45万余元,王某夫妇当庭服判。目前,涉案泥炭土已全部回填,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效果保护。

  在检察机关办理的公益诉讼案件中,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办案数占全部公益诉讼办案数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0%左右,有着持续稳定的办案规模。2018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9.5万件,每一件都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路的生动标记。

  从以修复受损生态为办案目标,到依法能动履职、推进诉源治理,公益诉讼办案理念也在与时俱进。上述提到的吉林市检察机关办理的盗采泥炭土民事公益诉讼案中,检察机关通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方式让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人依法修复受损土壤并承担生态损害赔偿责任的同时,联合有关部门提出“科学就地回填”的修复方式,并印发会议纪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工作机制,从源头治理入手助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在行政公益诉讼中,诉前程序的设立凝聚着法治智慧,彰显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构想。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兼顾“公益”和“诉讼”,对于诉前程序没办法推动解决的公益损害难题,坚决以“诉”的确认体现司法价值引领,推动类案治理、诉源治理,促进社会进步。比如,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检察院针对乡村黑臭水体等污染问题,通过提出检察建议的方式予以监督,经督促行政机关仍未依法全面履职后,该院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从传统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到对森林病虫害、珍稀鸟类、濒危动植物、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更广范围的关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涉及的办案种类更加多样化。

  记者注意到,2022年,在最高检的统一指挥下,江苏、贵州、黑龙江等多地检察机关全链条整治非法使用“电蚯蚓机”“地龙仪”等禁捕工具“灭绝式”捕杀野生蚯蚓并贩卖的黑色产业。小小蚯蚓进入检察机关的视野,意味着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耕地保护、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上有了更深入的考量。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不断快速推进,检察公益诉讼的制度价值得到了慢慢的变多的关注和认同,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生力军,检察机关也必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贡献公益诉讼检察力量。